2015年4月16日,备受瞩目的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“”)正式出台,这是我国继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“大气十条”)之后又一项重大污染防治计划。
当今中国,“环保”已是发展中热词汇之一,2014年的《环保法》开启了环境保护领域依法行政的序幕,与此同时,众多法律、规章的出台和修订完善,也让环境保护之路有了更多护航者。2015年必将成为依法保护环境的转折年。
238项“硬措施”瞄准违法排污
制定“水十条”的目的,就是为了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,保障国家水安全。对此,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,所有的改革应该有法有据,“水十条”中提出的种种措施,正是为实现新《环保法》里水污染防治的目标,在法律框架下产生的。“水十条”体现了依法治理水污染的要求。
中国政法大学研究所所长王灿发告诉记者,“‘水十条’提出238项‘硬措施’,除了136项改进强化措施、12项研究探索性措施外,重点提出了90项改革创新措施。内容广泛,目标明确,涉及范围全面,措施具体。”这与“大气十条”是相对应的姊妹篇。国务院以发布行动计划的方式来强化污染治理,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,在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划措施。他相信,“水十条”在今后的水污染防治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“水十条”的出台,让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感到十分欣喜。她表示,水污染是一个相对而言容易解决的问题,决心杜绝污染,同时立刻着手治理现存污染,在一个可预见的未来,就可以实现穹顶突围。关键是政府严格实施各种手段落实目标,企业遵法守法,同时积极创新,社会要睁大眼睛,不给违法者漏洞可钻。
权责明晰 避免“九龙治水”乱局
2013年,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“大气十条”)出台,与之相比,“水十条”有一个明显的不同:在公开文件中,每一项措施后都明确显示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。常纪文认为,这是一大创新。他指出,在外部文件中公开通知各部门工作,明确权责,按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,如果无法完成要求,牵头部门负主要责任,参与部门也负相应责任。责任清晰,信息公开,同时也避免出现“九龙治水”的乱局。他认为,“考核”也是“水十条”一大亮点,考核由环保部牵头,中组部参与,考核结果不合格,监察部会约谈责任方,追究党纪政纪责任。权责的明确和问责机制的完善,让“水十条”落实更有力度。
常纪文指出,“水十条”比“大气十条”更现实,作为一个行动计划,它提出了2020年、2030年和2050年不同阶段的目标;同时,“水十条”很多措施比“大气十条”更严格,譬如一条就规定了“新建、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、建设污水、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。2017年底前,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”。“水十条比大气十条更体现公开参与。”常纪文介绍,“水十条”的一条就是“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”,较之“大气十条”的“明确政府、企业和社会的责任,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”更进一步。